学院动态
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国,学院开展教师节表彰活动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教育使命,表彰优秀教师,学院于9月9日下午在119报告厅开展教师节表彰活动。活动由林伟强副院长主持。 全体教职工集体观看了《教育家精神》系列短片,扎根山区、创办女子高中的张桂梅、一心为学生的陈立群、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苹果专家李保国、退休后到贵州山区支教的朱敏才夫妇……一个个伟大的教育工作者,一颗颗赤诚纯粹的爱生之心,都让人心生敬仰。 随后,学院开展2024年先进个人表彰活动,表彰他们在2024年的教学育人、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辛勤付出,以及获得的优异成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
09-10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学院教职工集中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铭记伟大历史胜利,凝聚正义和平力量。9月3日上午,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在学院119报告厅集中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更是引发大家的强烈共鸣。阅兵式上受阅部队铿锵有力的步伐、各类新型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不时引来阵阵惊叹,大家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一幕幕激动人心的阅兵时刻。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
09-03
我院王应祥课题组博士后获第十五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墙报一等奖
近日,第十五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全国植物器官发生发育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石家庄正定举办。大会由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北师范大学、教育部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细胞信号与环境适应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旨在展示植物结构与生殖以及植物器官发生发育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深化该领域基础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第十五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 研讨会主题为“植物生殖和生长发育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聚焦植物结构与生殖发育的关键过程,围绕花器官的发育、雌雄配子
09-01
我院博士生肖宇彬获第二届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研究生论坛报告二等奖
近日,第二届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国际学术期刊发展推进会在“冰城”哈尔滨顺利召开。此次大会由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黑龙江大学、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共同主办,旨在加强生物农业领域学术交流,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与生物育种等技术融合创新。大会围绕绿色高效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主题,邀请了本领域114位知名专家为大会作精彩报告,并遴选出45位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在“研究生论坛”中进行报告和墙报交流,分享各自在生物育种、植物保护、园艺植物、作物育性与杂种优势、AI育种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交流“新农科”与科技小院建设发展经验,探索构建协同创新长
08-25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高级教师来访我院开展学术交流座谈
2025年8月20日下午15时许,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PM)生物技术与生物分子科学学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系团队来访我院,在学院213会议室举行学术交流座谈。来访团队由UPM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系高级讲师DR. Nadiya Akmal biniti Baharum带队,随行2名学生共同参与。我院副院长文继开、遗传学系主任沈荣鑫、副主任陈亮、姜大刚老师及教务员曹茜茜,省农科院盛欧老师应邀出席座谈。座谈中,双方围绕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优化及学分设置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我院介绍了学院历史沿革,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建设情况。DR. Nadiya Akmal biniti Baharum分享了UP
08-20
原本山川,极命草本——生命科学学院2025年植物学野外实习工作圆满完成
2025年7月4日至9日,生命科学学院2024级生物科学基地、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共199名同学,踏着期末考试结束的铃声,兴高采烈的走出校园,来到华南农业大学的省级植物学野外实践基地——广东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植物学野外实习工作。蒹葭苍苍,惟夭惟乔。实习工作由植物学系的张荣京老师和谢建光老师带队分批开展,大家不畏高温酷暑,白天爬山观察、识别、统计、采集标本,晚上分类、鉴定、压制标本和查阅资料巩固学习。经过几天的实践,学生了解了南昆山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类型,认识了野生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掌握了植物野外调查、标本制作及物种鉴定的基本技能,分析思考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到了
07-21
学术动态
生命科学学院王应祥教授和连启超教授综述单倍型泛基因组助力未来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王应祥教授、连启超教授与华中农业大学焦文标教授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Molecular Plant》发表题为 “Designing Better Crops with Phased Pangenomes” 的 Spotlight 文章。该文系统阐述了单倍型泛基因组(phased pangenome)在解析复杂作物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独特优势,并展望了其在分子设计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传统参考基因组通常基于单一材料构建,呈现出线性结构。这种模式难以全面反映物种内部的遗传差异,尤其是在高度杂合或多倍体作物中,还会因组装的 “局部塌缩(collapsed)” 而丢失部分信息。此类作物中,
09-02
生命科学学院光合作用研究团队揭示光合与光呼吸调控新机制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彭新湘/朱国辉/张智胜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植物学期刊New Phytologist和Plant Physiology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光合作用和光呼吸代谢调控的新机制,为作物高光效和抗性育种提供了新思路。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植物90%以上的干物质直接来源于此,提升光合效率是作物增产的关键途径。光呼吸是伴随光合作用发生的一个物质与能量消耗性过程,但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它已成为植物维持基础代谢和氧化还原平衡所必需的代谢途径。因此,阐明光合与光呼吸的精细调控机制,对提高作物光合效率、抗逆性和最终产量至关重要。在New Phytologist发表题为“ABA
08-26
生命科学学院王浩教授团队揭示细胞壁协同细胞膜调控花粉管生长和植物受精过程的新机制
2025年8月21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浩教授团队在Science杂志子刊《Science Advances》(IF五年平均:14.1)上发表题为“NtLLG4-mediated unconventional polar exocytosis of NtPPME1 coordinates cell wall rigidity and membrane dynamics to control pollen tube integr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非典型极性胞吐途径的生物发生过程及其关联细胞壁与细胞膜来共同调控花粉管细胞生长和植物受精的分子作用机制。细胞壁和细
08-21
生命科学学院王应祥团队应邀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撰写了低纬度地区实施“北豆南移”方案的有效策略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应祥课题组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杂志在线发表综述,题为“Soybean Cultivation in Low‐Latitude Regions: Adaptive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Production”,综述了大豆适应低纬度环境的潜在机制,提出低纬度地区大豆的适应策略——“北豆南移”方案,为加速大豆品种的广适性育种和大豆在低纬度地区的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也是最主要的植物油和蛋白来源。当前,我国大豆自给率低于20%,超80
07-25
生命科学学院王应祥团队揭示北回归线以南大豆适应低温环境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饲兼用型作物,也是最主要的植物油和蛋白来源。我国大豆消费量高,但是国内产量低,自给率不到20%,是我国粮食安全中的特殊短板。因此,提升大豆单产和扩种面积是我国当前提高大豆自给率的有效途径。南方地区特别是华南地区与世界大豆第一大国巴西处同一纬度带,土壤和气候条件相似,与北方主产区相比,南方有大面积多样化土地,设计广适应性新品种,开发多元化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提高复种指数,可能是提升我国大豆自给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广东省北回归线以南有约2000万亩耕地,全年最低气温1月份平均7-16度,适宜于发展冬种大豆产业。但是需要突破至少四个产业瓶颈:日照短、耐低温、病虫害和低温高效固氮。为了找
07-16
讲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