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吴鸿教授团队在Cell出版社The Innovation期刊(实时影响因子>30)发表题为“Echinacea purpurea-derived homogeneous polysaccharide exerts anti-tumor efficacy via facilitating M1 macrophage polarization”的研究论文(文章在线网址: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3)00019-X),并作为封面导读推介。论文第一单位为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作者为动物科学学院任文凯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班俊峰、动物科学学院博士生夏耀耀、生命科学学院周芳(已毕业),通讯作者为生命科学学院吴鸿教授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
肿瘤免疫疗法是肿瘤治疗的一种有效且至关重要的创新方法。然而目前很大一部分肿瘤患者对肿瘤免疫治疗不敏感。紫锥菊作为一种天然植物,通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包括COVID-19)。该研究首先从紫锥菊(Echinaea purpurea(L.)Moench)根中提取获得紫锥菊多糖(EPPA),并联合应用多种技术鉴定、解析了该多糖的均一性、分子量和单糖组成。通过构建H22肝癌荷瘤动物模型和AOM/DSS诱导的原发性结直肠癌小鼠模型,多维度评估结果表明,EPPA(给药途径:经口灌胃)显著增加了动物体内的IFN-γ+和F4/80+细胞的数量,并对肿瘤生长产生一定抑制性。随后,单细胞测序结果显示EPPA可能通过靶向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通过一系列体外研究,发现EPPA可通过内吞作用进入巨噬细胞胞内并激活炎性小体,促进了IL-1β产生。为了进一步探寻EPPA促进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利用代谢组学等研究方法,发现EPPA可改变M1巨噬细胞线粒体动态,并最终抑制其氧化磷酸化OXPHOS功能。
综上,本研究分离、鉴定和纯化了一种新型紫锥菊多糖(EPPA),并发现EPPA可通过促进M1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以上结果为靶向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免疫治疗策略。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吴鸿教授团队近二十年来在紫锥菊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应用性成果,先后获批农业农村部新品种权2个,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2个,国家发明专利15件。近来在紫锥菊多糖抗肿瘤机制研究中的理论突破,将有力推动上述应用成果的推广利用。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0B020221001)、“十四五”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十大主攻方向“揭榜挂帅”项目(2022SDZG07)、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QYZDY-SSW-SMC00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2225047,31922079,32130099)等项目的资助。
文图/生命科学学院